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热潮,国资力量正成为推动产业整合的关键引擎。
7月20日,根据康华生物发布的最新公告,作为上海国资基金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拟通过协议方式收购康华生物,收购价款合计18.51亿元。
除了上海国资18.51亿元入主康华生物之外,今年以来,国药集团以45亿元收购派林生物,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血制品领域的龙头地位;而华润系、复星医药还联手成都国企,共同设立了10亿元的创新基金,专注于化学药、生物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与发展。
在政策支持与资本驱动的双重助力下,中国生物医药并购重组正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加速了创新资源的整合,更为本土药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国资并购代表事件(不完全统计)
18亿并购
上海国资操刀
此次股份转让对价18.51亿元,资金来源均为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万可欣生物”)合法的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
工商信息显示,万可欣生物于2025年7月8日成立,其中上海上实生物医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0.001%合伙份额,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80.209%合伙份额,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790%合伙份额。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方面表示,此次并购将是“强强联手”。康华生物拥有丰富的全球创新管线,代表性产品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已成功BD出海。本次战略并购旨在聚焦疫苗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整体战略布局。后续,并购基金将全面支持康华生物依托成熟产品及管线,整合沪蓉两地产业优势,加速构建疫苗产业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设立以来首单交易。回溯至2024年年末,《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颁布,明确提出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旨在支持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加速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此次并购,业内人士分析,康华生物或将迎来重生的契机,引入新的资本力量,或为康华生物寻找新的发展引擎,以摆脱当前的业绩困境。
康华生物曾被称为“创业板第一高价股”,2020年总市值一度超过500亿元,一时风光无限。后受净利下降等因素影响,康华生物的股价相较昔日高点已跌超80%,最新市值不到百亿元。
据了解,2014年康华生物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成功获批上市,并依托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迅速成为康华生物收入的核心支柱。凭借着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2019年至2021年,康华生物营收从5.55亿元飙升至12.92亿元;净利润则从1.87亿元暴增至8.29亿元。
然而,近年来康华生物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呈现出持续承压的态势:其净利润从2021年的8.29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3.99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更是仅为2070万元,同比大幅下跌86%。
深入分析其业绩下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从产品结构来看,康华生物高度依赖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这两款核心产品。其中,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的销售收入在2024年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97%以上,堪称公司的业绩支柱。
不过,正是这一核心产品在2024年遭遇了批签发量的断崖式下跌,同比下滑幅度高达43.83%。对此,康华生物解释称,这是公司在加强存货管理的过程中,基于销售计划和库存量等因素,对生产和批签发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
从此次并购案中,也可以看到,在业绩承压的困境面前,康华生物正在积极探寻破局的路径。
1元剥离
行业整合提速
国资大规模进场医药领域并非偶然,是顺应国家的战略需求。2025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在《民主与法制》周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快布局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强产业影响力。上海、南京、成都等地迅速跟进,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并购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康华生物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总目标管理规模为500亿元的市级生物医药投资基金。
早在2023年,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大规模涌入生物医药领域,成为医药创投领域的重要力量,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更加显著。
2025年初,江苏省无锡市委、市政府旗下的市级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锡创投宣布,于1月初集中投资于“AI+医疗”领域,依次完成了对途深智合的天使+轮融资、英矽智能超过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以及赛博派科技的A轮融资。这些受资企业分别专注于AI蛋白质设计制造、AI制药以及骨科手术的AI辅助诊断。
2025年2月,华润医药方面宣布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拟在成都高新区打造华润医药西部创新中心,着力建设华润医药医疗器械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华润医药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等项目,同时,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将设立专注于化学创新药、生物药、疫苗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产业基金,覆盖从早中期项目到并购类、成长类及拟上市类等各个阶段的项目。
当前国资医药行业整合重组呈现多元化路径,并非仅有并购扩张,而是“瘦身健体”与战略并购双轨并行。
7月9日,太极集团一系列公告在中药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其拟分别以“1元”的价格受让间接控股子公司德阳大中药业和四川太极大药房持有的运城数智中药90%股权、10%股权,全资子公司涪陵制药厂又拟以284万元的价格受让桐君阁股份和西南药业分别持有的太极海洋药业20%股权。
与此同时,其还发布公告注销海南太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对于交易的原因,前者太极集团称是为了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股权架构与管理关系;后者则是为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及资产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在业内看来,太极集团自进入“国药系” 后,业绩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此次通过一系列资产调整举措,既是对业务优化需求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对太极集团自身发展意义重大,更折射出当前国资医药行业整合的深层逻辑,通过“瘦身健体”优化资产配置,通过战略并购强化高价值领域,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布局。
总的来说,2025年国资医药并购呈现“政策驱动+市场化运作”特点,既优化存量资产,又通过战略并购强化产业竞争力。未来,这一趋势或将继续深化,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向集约化、创新化发展。
【编辑:amanda】 国际药物制剂网 本文链接: http://www.phexcom.cn/hydt.aspx